1972年,周世荣有幸参加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并担任发掘业务组副组长。日前,他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许多马王堆不为人知的故事。
藕片和地震有什么关系
辛追夫人香体千年不朽,已够神了,谁能相信,古墓中还有嫩如初春的小绿叶。此事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亲手所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
正因为责任重大,我时时细心观察填土中的变化,当古墓发掘深入到白膏泥(即瓷土)层时,突然发现几片嫩绿的小树叶,开始我以为绿叶是从墓口的地面上飘落下来的。不信。又往下挖,接着两片、三片绿叶再次从白膏泥层显现,还有青色的竹枝和当时被遗弃的竹筐也完好如新。
当揭开鼎盖鼎,汤水中飘浮着薄薄的藕片时,观者惊呼,一不小心,震动了漆鼎,水中的藕片全不见了!幸好留下了一张快照,如今这张藕照也成了珍宝。
不久,一位地震工作者突然来访,我感到很意外:“马王堆与地震有什么关系? ”
答曰:“关系大了!古墓中薄薄的藕片尚且保存如此完好,说明两千多年以来,长沙从未发生过致命的地震,星城长沙是一块宝地,不会出现地震的灾难!”
错把神仙当野人
马王堆出土的“T”字形引魂升仙图,已众所周知。另外还有一幅“毛人”图,也许读者闻所未闻。按照某专家介绍,该图“绘一全身长毛的人形,头部残缺,似作奔走状,两手划动”,此说很神奇,使人联想到传说中湖北神农架原始森林的“野人”。
但我早年从事古铜镜研究,发现东汉铜镜中有许多形态各异的“毛人”。经研究,铜镜上所谓“毛人”,在镜铭中明确地书为“仙人”,或称之谓“羽人”。他们有的手持芝草,有的腾空漫游,有的乘天马,并书有“王乔马”、“赤松马”等铭文,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们是“王子乔”或“赤松子”——即有文献可考的知名“仙人”(“羽人”)。
由此可知,原来帛画中的所谓“毛人”,乃“仙人”也。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养生方》被日本人抢先发表
“房中术”是中国古代四大方术之一,强调通过对性生活的调节达到养生的目的。马王堆汉墓竹简《合阴阳方》和《天下至道谈》即是“房中术”典籍。
改革开放以前,思想禁锢,凡与性有关的文字,都视为“黄色”的东西。帛书小组的成员怕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采取释文不加标点,不作注释,也不公开发表的办法,这样一来,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用标点也能通读。以上资料除帛书小组成员外,对外是保密的。
1980年,中国古文字学会在广州召开,东道主商承祚和容庚教授在广州园中园设宴欢迎国内外知名的古文字学家,其中有香港饶宗颐、美国周鸿翔和大陆唐兰、于省吾等著名学者,包括笔者在内,刚好坐满一桌。席间,饶宗颐和周鸿翔先生问我:“马王堆汉墓竹帛书中是否有房中术?”我不敢隐瞒,答复说:“有,但不敢发表。 ”饶、周两位先生说,国外学者很关注,希望早日发表。
返回长沙后,我与马王堆医书研究会的同事研究,并征求文物出版社的意见,他们同意先刊出释文。我不敢用“房中术”三字,而改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释文》。首先在《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期上刊登。当年,以赤堀昭为团长的日本医学代表团来访,马王堆医学会将此刊当作见面礼赠送。日本麦谷邦夫先生很快将《养生方》作了注释,把“禁书”抢先公开发行了。
“破布”值千金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标签(木楬)上,书有“聂币千匹”四字,但没有说明“聂币”的真正属性和用途。经考证:“聂币”即指分割为片状的布帛,是送给死者的一种象征性的冥币。此外,马王堆还出土了“麻聂币笥”和“缯聂币笥”两块木楬。墓中出土的竹笥内盛有大量的绢、罗、绮、绵等“聂币”。
中国古代货币除楚国的金钣、汉代的金饼和铜钱外,从来没有见过布帛类货币实物。马王堆聂币的出土,是中国货币史上唯一可供研究的古代布帛货币实物资料,意义非凡,故被誉之为——“破片值千金”。 (摘自《三湘都市报》)